深化防災教育 守護特教生安全
10月18日,本校舉辦針對特殊教育工作人員的專業防災教育工作坊,旨在提升特教學校教師的災害應變能力,保障師生安全。這次活動特邀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李佳昕專案管理師,以「應該瞭解的特殊教育防災」為題,為與會者提供實務性防災知識與經驗分享。
李佳昕管理師在演講中指出,特殊教育學校面臨著與一般學校不同的挑戰,主要因為這些學校的學生多有身心障礙,無法像普通學生那樣迅速應對災害。她強調,教師在防災過程中,除了必須保護自身安全之外,還要迅速做出反應,另外要根據學生個別需求、障礙類別和反應狀況…等進行調整,特別是關注學生的身心狀況與溝通方式,方能提供更精準的協助。學校環境的多樣性和學生需求的複雜性,讓防災準備顯得尤為重要。
在演講中,李管理師分享了311日本大地震中兩所學校的不同應對案例。她首先提到位於內陸的大川國小,該校教師因在災難發生時爭論避難地點,錯失了最佳疏散時機,導致大部分學生罹難。相較之下,釜石國小的應對截然不同。釜石國小位於海邊,但學生們在海嘯來襲時,依照平時的防災訓練,迅速撤離至安全地點,不僅全員生還,還協助了家人和朋友。這個對比鮮明的案例,強調了持續訓練的重要性。釜石國小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長期演練的成果,正如影片中釜石小學生所說:「這不是奇蹟,而是訓練的成果。」
李管理師進一步闡述,特教學校的防災訓練應與普通學校有所不同,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肢體或情緒挑戰進行調整。例如,部分學生在緊急情況下無法迅速做出反應,這時教師的引導就變得尤為關鍵。她強調,防災訓練不應只是一次性的活動,而應成為學校日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確保師生在面臨災害時能冷靜有序地應對。
李管理師還建議,學校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多元的避難路線和計畫,並定期進行演練,特別是在不同自然災害情境下,例如地震、火災和洪水的應對措施。她提議學校與當地社區和家長緊密合作,以避免避難時出現資訊不對稱的情況,影響疏散效率。這種全方位的防災合作模式,不僅能保護學生,也能保障教職員工的安全。
工作坊在最後還安排了分組實地演練,設定學生不同障礙類別和反應狀況情境,模擬地震疏散的過程。參與者分組根據指令扮演學生、教師及教助員,模擬疏散情境。這種實地操作讓參與者深入體會在真實災害中可能面臨的挑戰,並透過互動討論進行經驗分享。各組在李管理師和輔導員的引導下,思考如何在未來改進疏散流程,並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這不僅提升了參與者的實務操作能力,也強化了團隊合作意識。
透過這次的演練,參與者不僅熟悉了應對災害的基本流程,更學會了如何應對特殊學生的需求。他們在互動中交換想法,激盪出許多創新應對方案,將理論與實務相結合,進一步應用到教學中。整場工作坊結束後,參與者一致認為,李佳昕李管理師的分享內容豐富、實用,讓他們對防災訓練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特教教師面對的是一群需要更多關愛與照顧的學生,這也意味著他們必須擁有更強的防災應變能力。此次工作坊提供了具體的策略與方法,讓參與者能夠將所學應用於日常教學中,進一步保障學生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