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新興資源回收樂循環
潭子區新興國小四年級學生在學期結束前,參與了一項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到潭子慈濟環保站進行回收活動,孩子學習環保知識,並親身感受消費享受者的末端,要如何做才能讓環境變得更好。
透過低碳移動方式,四十位學生一早徒步到二公里外的潭子慈濟環保站,大愛媽媽陳秀君先引孩子唱〈愛與關懷〉,為正面臨森林大火侵襲的美國洛杉磯災民祈福,並延伸探討溫室效應的議題,讓孩子了解到資源回收再利用是節能減碳最好的方法之一。
為方便學生們能做好繁雜的分類工作,站內特別設計了有趣的口訣:「瓶瓶罐罐紙電衣三五七」,也就是玻璃瓶、寶特瓶、鋁罐、鐵罐、紙類、電器類、衣服、3C、五金,以及如燈管、電池等其他類,簡單又好記。學生分圍成三人小組,志工手把手的指導,老師也動手幫忙,整個過程就像一場新奇的尋寶遊戲,很快就裝滿分類回收籃。
身為班級環保小尖兵的簡弘睿說:「我以前覺得回收是很無聊的事情,但這次感覺自己像是太空環保志工,因為想到那些回收的物品經過處理後能夠變成新的產品時,我覺得很自豪。」
廖品萱整理出一堆堪用玩具後分享:「原來回收不僅能幫助環保,還能撿到一些寶貝!我再也不會亂買玩具,而且要告訴家人,大家都應該學會如何分類回收,這樣才能讓更多物品再利用並減少浪費。」
班導師李倩芳也笑著加入了這個話題:「其實,這些被丟棄的物品,有時候可能是別人的寶藏,而我們則是給他們第二次機會的寶藏獵人!」
王玉龍校長表示:「10支保特瓶可做一件無袖T恤,12支可以做一件有領短袖polo衫,回收再利用不僅僅是愛地球的環保行為,更讓我們學會珍惜每一樣物品的完整價值。」
這次活動因為慈濟回收站的熱烈支持,志工石于芳有感而發說:「激發出學生們對環保行動的興趣,懂得從源頭減量,就可以省下回收時間及地球資源,未來他們將會是環保意識的關鍵傳遞者。」
資源回收已是臺灣近年最出色的環保成績,持續朝2050資源循環零廢棄努力,共善共行護大地,將成為臺灣尚勇的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