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味鼓風機 小麥脫殼農忙樂
南屯幼兒園小班群在今年三月底時,收成了自己栽種的小麥,並經過一個月的陽光曝曬,終於讓麥穗結實乾燥。而今天(22日)就一起來幫整束小麥穗脫殼,得到躲在裡頭一顆顆的飽滿小麥。
不過對於小麥脫殼,也是大家第一次嘗試,所以之前就上網搜尋相關的影片,動腦思考怎麼做才能最省時省力又保有每一顆小麥。在這樣的問題下,小賴叔叔就古早的風鼓機為原型,利用回收的材料打造一台手動的風鼓機,利用輪子旋轉的動力來將麥穗打下,這也成為這次活動的工具亮點之一。
活動一開始,小班群的師生們先學習脫殼工序的重點;用手指按壓判斷有穀粒的部分,之後再將其一顆顆扯下放到籃子裡。而這些帶殼的麥粒,孩子們在用手搓揉,將上頭的麥殼搓破脫離。而麥粒因為比較重且堅硬,所以殼就會比較容易隨風或者用搧的方式將其去除,而留在底層籃子的,就是一顆顆褐色的小麥。知道這樣的原理之後,孩子們開始努力用手將小麥從麥穗剝離,之後再用手掌按壓把麥殼搓破,剔除這些輕盈的麥殼與雜物,就成功收集一堆的小麥。反覆這樣的歷程後,一下子孩子們也收穫了不少的小麥,感到非常的開心與自豪。
緊接著,就是風鼓機登場;孩子對於這台機器也一直很好奇且躍躍欲試;一位孩子轉動著腳踏墊,先讓輪子高速旋轉後,再由另一位孩子將整束的麥穗,用力朝旋轉的輪子拍打。很震撼的一顆顆小麥就像跳舞一樣,乒乒乓乓地蹦出來掉入桶子內,而且效率也更高效許多。所以大家開始輪流操作,將麥穗努力拍打,一下子就收到不少小麥。之後再將桶子的洞口打開,所有的麥殼、小麥都調到籃子裡。最後再將裝麥穗的籃子一邊晃動,一邊用扇子搧風,一下子上頭的麥殼與雜質就全部飛走,得到了乾淨圓滾的小麥,孩子們都興奮得笑到合不攏嘴。
孩子們第一次種植小麥,雖然今天發現很多麥穗是空砲彈,因此成果沒有非常豐碩;但是孩子們體驗到脫殼的不同方式,大家還是非常開心。樹蛙班幼生黃峻祐說:「我用力把小麥殼壓一壓,然後吹一吹,小麥就跑出來了。」水獺班幼生周雨諾說:「拿著小麥放到桶子(風鼓機)轉轉轉,小麥就會掉出來了,很好玩。」啄木鳥班蘇怡嘉老師說:「每當我們經過晒小麥的地方,孩子們便會大喊:『我們的小麥在那裡耶!』『小麥好像變更黃了!』終於來到幫小麥脫穀的這一天,孩子們看到叔叔特製的脫穀機時,覺得很好奇!煌珩:那個不是小朋友的腳踏車嗎?品安:腳踏車可以脫穀嗎?今天除了用叔叔的脫穀機之外,孩子們也體驗了用手搓和撥的方法來脫小麥穀,當孩子們撥開麥穀,發現裡面有一顆橘色的小麥籽了,大家便更賣力的蒐集,還一直大喊:老師!我撥了好多顆小麥,很像寶石耶!」
樹蛙班魏惠偵老師說:「這次的脫穀活動,對孩子們來說是一場難得的農作體驗。從拿起成熟的小麥,他們充滿了好奇與新鮮感。孩子們一同嘗試了徒手脫穀,用雙手搓揉麥穗,慢慢讓一顆顆麥粒從穗中掉落出來。這個過程需要耐心與細心,接著,我們使用了簡易脫穀機,讓孩子們體驗另一種農具協助的方式。他們發現,使用機器比徒手更快速、省力,也學習到科技在農業上的幫助。透過對比兩種方式,孩子們不僅認識了小麥的構造與脫穀的過程,也培養了對農耕生活的尊重與感恩。」水獺班郭美娟老師說:「小麥收成時,水獺寶貝們曾利用小手將一粒一粒的麥穗拔下和剝開外皮,但真的很花力氣和時間。今天水獺寶貝利用『風鼓機』來幫小麥去殼,體驗「農具機械化」的厲害,能將麥子與外殼分離以及節省時間、節省力氣。大家很開心能將自己種的小麥去殼,看到麥殼裡面的小麥,真覺得粒粒都是那麼珍貴。也謝謝小賴叔叔辛苦的幫我們製作「風穀機」,讓我們有特別的體驗!」
保育組長蕭心慈說:「這次的活動有小賴叔叔親手打造的鼓風機,實在非常有趣!孩子們看著粒粒飽滿的小麥在穀風機中輕輕脫殼,都覺得好神奇。後來大家還用手慢慢剝殼,一大把麥穗,最後只有一點點小麥,讓大家更能體會每一粒小麥的珍貴,讓大家學習珍惜食物、感謝農夫的辛勞。」教務組長蕭文嘉說:「今天小班的孩子們準備將採收的小麥進行打鼓作業。先前學校曾四處打聽是否有傳統的風鼓機可以借用,可惜目前已經沒有人在使用風鼓機了。因此,這次除了讓孩子們徒手取出小麥外,學校還利用回收的腳踏車,特別打造了一台手持式風鼓機,讓孩子們親自體驗。我相信,這台應該是全台唯一一台由腳踏車改造而成的風鼓機設計!雖然這次打出來的小麥量不多,但能有這樣的體驗真的非常特別又珍貴。」
陳議濃園長說:「雖然這次麥穗大多數沒有滿滿的小麥,但是上次採收完的小麥田仍然繼續生長中,而且狀況不亞於第一次次採收。相信有了這次經驗,大家會更賣力照顧小麥田。期待下一次能真正地滿滿豐收,脫殼脫得過癮,也再創小麥收成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