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光國小「水果司康」米香新滋味,揉進季節與知識的好味道
六月進入芒種節氣,一直到夏至,越來越高的氣溫預告著炎夏即將來臨。日常飲食若能遵循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活智慧,順應節氣適度調整,有助於身體適應季節轉換,達到養生與預防疾病的目的。
臺灣夏季盛產鮮甜多汁的水果,清爽入菜就是一項好選擇!
一年一會的夏天,水果種類豐富、鮮甜多汁。本學期的食育探究實作課,我們安排孩子體驗一堂結合在地水果、米食文化與烹飪科學的甜點實作課——「水果米司康」。吃當季、選在地,不只更新鮮美味,也更永續環保,能減少食物運輸造成的碳足跡!
課程中,營養師拿著稻穗、小麥穗和玉米穗,帶孩子們觀察比較。這些穀物外觀看似相似,孩子容易混淆搞錯,但只要細心觀察、實際觸摸,就能發現辨識的關鍵。孩子們恍然大悟地將過往零碎吸收到的知識再次連線整合,印象更深刻、不易忘!
認識收割下來的稻穗樣貌後,緊接著學習稻米的加工歷程。從去除穀殼、粗糠、胚芽與米糠,得到碾製程度不同的米製品。原來一碗飯、一顆飯糰、一塊司康,背後都藏著稻米的「變身過程」!
孩子們的實作任務是:減少精緻糖的使用,改用天然水果(愛文芒果與蘋果)的甜味,揉進經典英式下午茶點心——司康!剛開始一切順利,孩子們開心揉麵糰、加入切小並炒香的芒果丁,沒想到……
「怎麼越揉越黏啦!」
原來是因為愛文芒果水分太多,若牛奶與雞蛋沒有隨之調整,就容易讓麵糰過濕黏稠,整團無法成形。現場一度出現小小慌亂,但我們學會從錯中調整、重新掌握節奏,嘗試三個方法來「拯救麵糰」:
降低麵糰溫度
調整粉與果的比例
觀察質地與手感的變化
穩住步調後,終於順利讓麵糰成形,送進烤箱!
烘烤時,孩子們屏息以待,觀察這堂課裡最重要的「烹飪魔法」
1.表面逐漸金黃、散發香氣 ( 焦糖化反應)
2.麵糰蓬起、變鬆 ( 梅納反應與水分蒸發)
3.麵糰由軟變硬 ( 物理性變化)
當米司康出爐的那一刻,香氣撲鼻、金黃酥脆,孩子們眼睛都亮了起來!
「咬起來有芒果香耶!」
「我原本以為會失敗,結果好好吃喔~」
原來甜點背後,真的藏著這麼多知識與魔法!
這不只是一堂烘焙實作課,更是一場「在地 × 永續 × 烹飪科學」的學習行動。更是一段從錯誤中學習調整、勇敢面對挑戰的過程。短短兩堂課,孩子們收穫的不只是點心的美味,更是動手實作、用心體會的滿滿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