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汗六月天、「折腰」稻浪間~永寧師生收割稻米饗宴
永寧國小與梧棲農會協同推動「食農教育創新整合計畫」,繼3月份插秧體驗課程後,6月27日收割活動接續上場。經過3個多月農業師傅的細心協助照料,當初種下秧苗的田中,如今已是黃澄澄的一片。永寧國小校長彭文貞帶領師生捲褲挽袖、彎腰割稻,透過完整地參與稻作生產過程,真實體會農夫的辛苦,培養感恩惜物之心,也更深入理解米食文化的價值跟土地深厚的情感。
永寧學生真是很可愛,3月插秧後就常往田裡跑,時不時去關心一下親手種下的秧苗。終於盼到要收成的這一天,農師傅首先帶領眾人在田邊以簡單儀式祭拜,答謝土地公的庇佑。藉由這個儀式,永寧孩子們也真實感受到「食果子拜樹頭;食米飯拜田頭」,不僅只是一句俗諺,而是農夫對土地尊重、敬天謝天的真實情感,映照出先民「飲水思源」、「感恩圖報」的傳統美德。緊接著在下田之前,農師傅跟小朋友們講述收割技巧:鐮刀對準要收割的水稻稻莖,刀子朝下,不可以亂揮以免自傷或傷人,割下的稻穗也要整把放好,方便後續處理。
「老師,我真的體會到什麼叫『汗滴禾下土』,而且是暴汗喔!」五年乙班的仕軒一邊擦汗一邊說著。沒錯!夏至剛過,在六月艷陽天,收割稻作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即使只是十多分鐘的割稻體驗,也足夠讓每個人都汗如雨下。割下來的稻穗接著要脫下稻穀,那就得要靠「手摔桶」了;原來「摔桶」是古早時候用來手工脫穀的工具,將割下的稻穗在「摔桶」上面使勁地摔呀摔,就可以將珍貴的稻穀「摔」進桶子裡面收集起來了。五年甲班苡玹說:「摔稻穀真的好費力,手都酸了,每顆稻穀都得來不易,真是『粒粒皆辛苦』啊!」農師傅笑著說:「別擔心,其實現在的農夫比從前幸福,因為農業都機械化了,使用割稻機、聯合收穫機,大幅工作提高效率,已經輕鬆多了,歡迎你們以後一起來務農喔!」
「食」與「農」本就密不可分,孩子們經歷了早上辛苦的收割勞動,肚子早已飢腸轆轆,中午大家在興農里家政班媽媽們的協助下,享用香噴噴的米食饗宴~「古早味飯糰DIY」,滿滿一桌子的好料,還有一鍋筍子湯。透過這系列課程設計,永寧孩子認識碗中的飯如何從產地到餐桌的旅程,也學會做出美味的米食料理,讓家鄉在地農業文化在舌尖上永續傳承。
校長彭文貞表示:永寧國小食農教育藉由「三生課程-生態、生產與生活課程」三生一體的實施,傳承在地米食文化,也期望學生未來能更加友善環境、尊重自然、關懷生命,創造生活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