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共下打粄做面帕
大甲區文昌國小二年級小朋友們這個禮拜走出校園、前進新竹,進行米食文化的戶外教育。在上學期生活課程〈米食大探索〉裡,小朋友們認識了日常生活中的米製食品,經由圖說,也了解稻米是從插秧、施肥、除草、收成、晒穀、加工儲運,到成為各式美食的過程,並初步體驗用米飯、圓糯米的黏性搗製米食,感受好吃又好玩的課程活動。
更進一步讓小朋友們實際認識米食文化,這次戶外教育到了新竹北埔客家庄,進行田園農場的3+1米食DIY體驗,小朋友們一一動手製作了「粄條/面帕粄」、「紅粄/紅龜粿」、「粢粑/麻糬」,以及客家茶文化最著名的「擂茶」。
在製作米製品前,首先要磨米,磨出的米漿再以每家不同的獨門配方進行調製,接著用蒸、攪、煮等方式,產製不同的米食品。小朋友們體驗古早農村用石磨磨米時,紛紛覺得:「哇!要推動石磨真的很不容易呢」,而且要兩個人同心協力,才能使石磨順利轉動!
上學期〈小鎮的柿餅節〉國語課裡,小朋友們認識了新竹製作美味柿餅的新埔客家小鎮,課後可愛的倪萱小朋友,在每節下課都跑來跟老師說想學客家話,這次戶外教育磨米的現場,牆上可就有一段經典的客家俗諺,可以讓排隊等待體驗石磨的小朋友們學習一番喔。
諺語使用了數字遞進的方式,讓句子更通順流暢,也與最近小朋友們在國語課〈彩色王國〉裡學到的五顏六色、七嘴八舌等數字詞語,可以對應學習。問小朋友們知不知道一個禮拜有七天,有個漁夫他只有三天去工作捕魚,其餘四天都在休息沒有做事,那是什麼意思呢?品妡小朋友舉手說:「懶惰!」璟熏小朋友說:「工作比較少天,休息比較多天。」
小朋友都好聰明呢,磨米很費力好辛苦,所以客家諺語:『三日打魚,四日曬網,麻介就,毋使想,有錢莫點,雙盞火,莫到沒錢,打暗摸。』就是告訴我們,做事情要有恆心毅力,磨米偷懶的話,可就沒有足夠的米漿,可以用來做美味的米食點心了,並且也如同上學期的生活課程,教我們要愛惜米食一樣,諺語後面的意思,就是教導世人要懂得知福惜福、愛物惜物,避免耗盡生活的資源。牆上的諺語,充分顯示了客家智慧的精髓!
而小朋友們第一次進行戶外教育,家長也讓小朋友攜帶了零用錢,以備帶的水沒了、要買水喝或購買其他東西的不時之需。正巧這學期數學課「使用錢幣」單元,小朋友們學習如何操作錢幣紙鈔,透過戶外教育的機會,也提供了小朋友在真實的消費場域,進行選購物品、使用錢幣的實際體驗。
倪萱小朋友在日記裡寫下,她買了礦泉水和購買其他體驗活動花了多少錢,用數學算術紀錄結餘多少錢,要存下來當以後的零用錢;杰宇小朋友則在紀念品商店,買了時下最夯的動畫圖案橡皮擦,他說媽媽有教他不能花錢買沒用的東西,所以他為這次旅程買了兩個橡皮擦,回到學校後還可以每天使用。
這次的戶外教育,延伸了小朋友們在校所學的國語、數學、生活課程,同時在農場裡,許多小朋友們也第一次看到火雞、黃牛、黑羽土雞、白鷴…… 等動物,每個孩子的記憶點儘管各有不同,相同的是,第一次與同班同學們出遊,是愉快美好的一天,回憶的當下開始期待下一次的戶外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