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藝術療育首次在重慶國小運用於兒童輔導
“為什麼小朋友這麼喜歡看動漫?” 是因為他們在其中找到了與自己生活經驗連結之處,投射了自身的情感與想法,並藉由對角色的認同作用,獲得成長的力量。
鬼滅之刃廣受大小朋友喜愛。劇中我妻善逸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從小被父母拋棄,培育者打算把他培育成劍士,沒想到善逸的個性非常膽小,遇到困難就哭泣,劍術也只學得會第一式,還因為逃避練習躲到樹上被雷劈。一個看似軟弱的角色,在與炭治郎、伊之助成為夥伴後,展開冒險與修練,用唯一的一招打敗鬼,最後研發出自己的絕招打敗了敵人。
這讓我想到許多學習困難的小孩,學習低成就,對自己失去信心,連帶著失去學習的動機,成為”教室裡的善逸”,甚至出現干擾行為,帶來同儕之間的衝突。學習與成長是一點一滴的,有的小孩也許不像別人聰明伶俐馬上學會,但只要能夠專注、勤加練習,發展出一個專長,也能夠讓人刮目相看,這就是我運用藝療進行輔導工作時,常引導小朋友前進的目標。
動漫裡的角色跟現實中的小朋友有許多互相呼應的地方:能力跟自我認同還沒穩定,退縮、依賴的角色;本我不受限制,全身充斥著全能感,急著實踐自己力量的角色;包容、照顧別人,像是好客體的角色...等等。
這些角色遇到同伴,跟老師學習,遇到挫折,也學習克服挫折,發展自己的強項,成為成熟的人。有時候小孩喜歡動漫是認同故事裡主人翁的價值,想要跟著主角一起成長。
英國的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認為「過渡空間」是指發生在人的內在幻想與外在現實之間的中間地帶的現象,是小嬰兒成長過程中發展出來抵抗焦慮、紓解壓力的一種防禦辦法。如果小孩健康成長,這種過渡現象會逐漸擴展,發展成各種休閒嗜好,當孩子投入在創作中時,就是投入了過渡性空間,來處理他們現實中遇到的困難和衝突。而當一群人一起投入時,療育的力量就更大。以動漫為例子就能發展出漫畫家、助手、編劇、腳本、動漫迷、二創、Cosplay等動漫文化。欣賞、創造動漫的過程也就是藉由敘事創作來傳承重要的價值觀,或是滿足自己的夢想,尤其是滿足現實中無法實現的夢想,如此帶來療育的效果。
在藝療的歷程中,個案仿畫動漫人物時,治療師可以藉由故事引導個案學習動漫人物的精神,克服現實生活中的困難,發展出英雄的認同,當自我認同改變,生活方式也會隨之改變。
當然,如果小孩過度沉迷於動漫,以至於影響了家庭、生活、學業、人際關係時,則需要再進一步評估,並給予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