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在「尼」心裡 ~ 趣味童玩 椰殼高蹺
小時候動手做玩具帶來的樂趣是很多人共同的回憶,不分國籍,今日上午新住民語上課時,記老師帶了二組童玩,小朋友們會很好奇說:這是什麼玩意?記老師回答說:這是她在印尼國家小時候常玩的童玩「踩高蹺」,在台灣常以牛奶罐製成高蹺來玩,東南亞因為盛產椰子,他們會就地取材以椰殼做高蹺。
記老師說:「踩高蹺」是東南亞節慶、廟會時常見的民俗遊藝表演活動,就是將雙腳踩在高高的竿子上,大步的行走。印尼的孩童為了想嘗試「高高在上」的滋味,他們的父母便幫孩子以椰殼製作成高蹺,將椰子剖半、椰肉挖出、椰殼打洞,將麻繩從椰殼洞穿出後打結繫牢,「椰殼高蹺」就大功告成了。老師示範玩法:先將雙腳踏在椰殼上,接著兩手緊緊抓住繩子的上端,手腳同步一抬一跨,就可以一步一步地向前邁進了。看完後二年級宜豪小朋友大聲說要玩,其他二位小朋友立即附和,記老師分別讓三位小朋友體驗多元文化,現場笑聲不斷。
記老師分享印尼的宗教、文化和休閒娛樂,原來印尼和台灣一樣都有嚴重的城鄉差距,如住在都市的孩子玩得是百貨公司買來的玩具、3C產品和電玩遊戲等,而住在鄉村的孩子則發揮創意將生活中隨手可得的椰子殼拿來製作成踩高蹺的玩具來玩。記老師希望透過這樣的體驗與教導,讓學生可以快速了解印尼文化,從中體會印尼語的趣味性。三年級學生彥宇說:「今天的課程實在很有趣又富有知識性,原來印尼小孩玩的遊戲是這麼的有趣!簡單的自製玩具蘊含著東南亞國家豐富的文化性,透過遊戲的交流,不用過多的言語,便能讓學生體驗多元文化,與新住民同樂,拉近彼此的距離。
校長吳德惠表示,目前學校新住民開課有印尼語、泰國語、越南語、菲律賓語、柬埔寨語等,期望藉由多元文化的課程教學活動,讓更多的學生了解文化異同,促進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