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探索--網路中的陷阱~「成癮」與「性剝削」
配合四月兒童節的到來,每年三月是岸裡國小學生「自我探索」的主題課程月,其中一項活動是針對高年級學生辦理的心理衛生講座。這次輔導室特別邀請美國楊百翰大學婚姻家族治療碩士林思羽老師,用不同以往講座的方式跟五六年級小朋友一起討論「成癮」與「網路性剝削」的議題。ㄧ開始思羽老師先請小朋友發想那些事會「成癮」?接著用「性格卡」、「情緒卡」來引導每班分組討論人為什麼會成癮?引起大家對成癮主題的好奇。最後老師分享英國記者約翰.海利在Ted Talk的演講,翻轉了孩子們對成癮的單一看法。演講內容提到:越戰時期有20%的受傷美軍使用大量的海洛因來止痛,但是當戰爭結束,那些軍人回鄉後卻有95%的人沒有染上毒癮,而是直接停止使用。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大多數軍人「與人連結」的渴望大過於使用海洛因的需求。
人類天生最原始的需求便是彼此連結,但如果我們因為被人孤立、經歷創傷等因素,沒有辦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我們會需要跟某物做連結來幫助我們舒緩壓力,而這些東西可能是毒品、賭博、美食或是網路遊戲。思羽老師也使用「網路使用習慣自我篩檢量表」讓學生自己檢核使用網路的實際情形,觀察自己是哪一部分已經開始由網路成迷到成癮了。
而「性剝削」的發生也是因為缺乏與他人的連結關係,思羽老師分享新聞報導中,很多學生在網路遊戲或社群軟體上交朋友,先是建立信任關係,後來被要求或誘導交出或互相分享不雅照片等被欺騙的事件。大眾可能會覺得被騙活該,但深入想想,是否孩子在生活中少了家人或朋友的陪伴關係才需要依賴網友呢?在與同學宣導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可能原因。
最後,利用班級討論,團體合作思考「如果網友有要求傳送裸照時,自己應該如何因應?」每個班級寫下他們可以怎麼做並分享,大多數的同學都知道,遇到這樣的狀況可以:「刪除好友、報警、告訴師長、絕交」,也有ㄧ些學生說會明確告知對方:「我不要做怪怪的事情,我們還是不要當朋友了。」更有些同學說會先截圖,留下被騷擾的證據等,我們發現同學們危機處理的常識還真不錯!
聽完演講後,小欣說:「沒想到會成癮的人,心理方面更需要我們大家關心。」小潔說:「家裡有很多3C,就算手機被沒收,也還有電腦跟電視,我覺得環境上的控管也很重要。」小妤說:「我覺得現在最在乎的是朋友,也會害怕沒有朋友。」另外,有孩子跟導師反應:「我只傳上去一下,馬上刪除就好啦!」導師也會澄清錯誤的觀念:「不管是傳上去多久,對方有可能已經留存或錄影,所以絕對不能嘗試!」期望孩子們在網路的世界探索時都能避開陷阱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