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侘寂美學 接受生命中的不完美
萬物都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契機。(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加拿大詩人歌手李歐納‧柯恩
學生生活的不順心、人際關係上的挫折或是突如其來的災難如疫情,都會使學生容易陷入負面的情緒。在美術課程中,融入日本傳統美學--「侘寂」的概念,藉由藝術創作將曾經發生的缺陷與遺憾,將不完美化為另一種完美。
侘寂(侘び寂び)是一種以接受不完美為核心的傳統日本美學。侘寂的特徵包括不對稱、粗糙或不規則、簡單,和展現自然的完整性。學生分組使用chromebook拍攝校園中符合侘寂美學的照片,如:磚牆斑駁的外觀、落葉、枯枝等,上傳padlet同儕共賞,並討論投票選出最符合的作品。
教師介紹金繕與鋦瓷工藝,並將金繼與鋦瓷作品讓學生討論及欣賞,可芯說,早期的人很珍惜,對器皿不離不棄,壞掉了會選擇修補以保留回憶。而新北市坪林茶業博物館目前正在展出的「津甘馧」特展,有製茶及器物修繕作品,課堂中也將展場照片與影片讓學生欣賞與討論。芯妘說,這些用鋦釘和金繼修補的作品,沒有將裂痕隱藏起來,反而將破損的地方用工藝方式華麗變身。
學生運用老師指導的素描概念繪製一只陶瓷器皿,象徵自己,接著用金色的筆描繪出美麗的裂痕,象徵著從小到目前所遭遇到的挫折或缺憾;再寫下給自己的一段話。亭妤寫下:我雖然沒有雙眼皮,但也能像別人一樣,看見世界的美好;宥瑄寫:我腳雖然粗,但我能站得更穩;珮禎寫:我頭上雖然有疤,但它可以讓我的人生中,比別人多一個故事;品綸寫:雖然天生心臟有問題,讓血會倒流,但我不會被這種事情打敗,反而會變得更好。同學互相分享,帶給彼此感動與療癒的感受。
在這個課程中,學生練習觀察與接納自己原本不滿意的身體、環境或遭際,藉由創作來轉化不完美。妤珊說在創作中思考自己的不完美,然後接受和轉化它,畢業後如果遇到不同的挫折時,都可以用侘寂美學的想法來面對它。